年節剛過,寒氣猶在的二月,在台北創立第七個年頭的曜畫廊出發前往德國,準備在「Art Karlsruhe 2025」卡爾斯魯厄藝術博覽會上進行一場大膽的實驗——初登場便以單一藝術家楊忠銘的版創藝術個展「Beyond Ink」參展,似在滿室大鳴大放的歐美作品中,放入一隻翩翩飛舞的纖細蝴蝶。然而選擇德國作為畫廊參加的第一個境外展會,卻令人意外的,有個天真而浪漫的原因:「因為德國是歐洲版畫的重要發源地,而Art Karlsruhe附近的海德堡更是印刷業的重鎮。我們很想知道,了解也習慣版畫創作的德國,會如何看待這樣前衛的當代版畫藝術。」畫廊總監笑著說。

楊忠銘 〈無華之境系列:碎句不語〉(局部) 2024 浮水印手抄紙、植物染、焦本
在台灣林業試驗所的研究量能支援下,2023年發表的純白蝴蝶,在2024年幻化成回應「文學」的墨蝶系列。

楊忠銘 〈無華之境系列:墨夜寄語〉 2025 浮水印手抄紙、植物染、紅銅、壓克力
楊忠銘此次更在Art Karlsruhe 發表新作〈墨夜寄語〉,突破了先前「無華」技法上因紙纖薄透度而犧牲的細微中間色調困境,達成不上墨卻能展現東方書法濃淡的成果;而為了配合以版畫及造紙「工藝」挑戰中國藝術金字塔上頂端「書畫」的大膽踰矩,楊忠銘以雙面觀看的桌屏形式來呈現,同時向歐洲觀眾展現東方文人將藝術融入生活的優雅情調。
藏家之邦
The State of Collectors
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卡爾斯魯厄」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大型藝術博覽會又為何能在此誕生。它位於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是該邦僅次於司圖加特(Stuggart)的第二大城,緊鄰著萊茵河與法國,與瑞士、奧地利、盧森堡亦距離不遠。卡爾斯魯厄曾是法律之都,自西德時期起便是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所在地;如今最出名的產業則是「網際網路」,作為國家級大型研究中心,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縮寫為KIT)不僅是德國第一個成立電腦相關科系的大學,更是德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於1984年寄出之地。
再把尺度拉大一些,會發現Art Karlsruhe藝術博覽會有著更多地理上的後盾。巴登-符騰堡邦的藝術收藏家密度堪稱全德第一,經濟實力當然是最主要的因素:保時捷Porsche、賓士Mercedes-Benz與博世Bosch等跨國公司的總部皆在該邦,資金的投入連帶金融業與其他製造業的繁盛,自然造就出強勁的消費力與追求美學品味的餘裕。相較於全球知名的Art Basel,邁入第21屆的Art Karlsruhe顯得年輕且仍在成長中。今年來自世界各地16國的187間畫廊填滿會場四個巨大穹頂,展出陣容從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德國本土大師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到各方新銳;時間橫跨近代、戰後、當代;媒材更是從平面到大型雕塑無所不包,其中自然不乏版畫。




Art Karlsruhe 2025 展會現場
銅版蝕刻的發源地
The Very First Etching Print
有一則關於銅版畫起源的趣聞:據說約在1460年間,一位浣衣女子偶然將濕布覆蓋在金匠刻鑿過的金屬版上,正好刻痕中留有突顯畫面用的黑色顏料,在布揭起後,形成了印製的圖案。
雖然傳聞真假不可考,但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知銅板技法的出現與中古世紀歐洲的金屬工藝傳統有密切關係。早在十四世紀,歐洲的武器匠師就開始在金屬上刻畫裝飾圖樣,後來更利用腐蝕的方法,將花紋咬進盔甲表面,幾乎已經完成「蝕刻」(Etching)技法的前半段作業,只差沒有印在紙上變成版畫。於是順理成章一般,在1500年左右,德國的霍普佛(Daniel Hopfer, 1471-1536)製作出歷史上第一件蝕刻版畫作品,一開始使用鐵版,很快就被更穩定且好控制的銅版所取代,因此我們似乎可以這麼說——銅版蝕刻的起源就在德國。

Death and the Devil Surprising Two Women, Etching, ca.1515, Daniel Hopfer (1471–1536)
Dimensions: Plate: 15.5 × 22.3 cm, Sheet: 16 × 22.7 cm
Collec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Landscape with a Cannon, Etching, 1518,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
Dimensions: sheet: 21.7 x 32 cm fair margin
Collec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版畫技術的推進
New Techniques
除了蝕刻,其實包含鉛字印刷(Letterpress)跟石版印刷(Lithography)等許多讓版畫持續進化的技術也都是在德國誕生的。儘管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早在宋朝就由畢昇所發明,但現在廣泛使用的鉛字印刷是源自15世紀時德國人古騰堡(Gutenberg, 約1395-1468)發展出的合金活字與印刷機。古騰堡做過金工、製鏡、打磨等許多工作,也頗有生意頭腦,他靈活運用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鑄造出一個字母庫,並開辦印刷廠,印出了現存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印刷書籍——四十二行本《聖經》(即古騰堡聖經)。古騰堡的發明大大降低印刷成本,知識的傳遞得以飛速成長,推動了許多革命性的事件,間接導致現代化的到來。


楊忠銘 〈 時光文件系列:戀人肖像/物件〉(局部) 2019
左:鉛字印刷(中文部分)/右:鉛字
石版技法的發明則更有意思,1795年由慕尼黑的澤內費爾德(Alois Senefelder, 1771-1834)為了印製樂譜而發明,起初並不是為了服務藝術,直到19世紀才被作為圖像傳播的媒介受到創作者歡迎,是一種在出版業者跟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被推廣的表現形式和語言。相較其它需要刻工的版畫技法,石版可以由藝術家直接在版上以油性塗料作畫,再由工坊技師轉印成為版畫,能夠輕易達成類似蠟筆或水彩的畫面效果,具有豐富的繪畫性;且由於石版不易磨損,適合大量印製,因此從19世紀法國畫家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到夏卡爾、畢卡索、米羅(Joan Miró, 1893-1983)都是石版的愛用者。
儘管出生在德國,有些版畫技法卻等了數年甚至數十年,流傳到其他國家後才掀起熱潮。無論是什麼樣的工具,都需要等到能用它發揮巧思之人,而歷史也告訴我們,那樣的人終究都會出現。


左: 馬格利特(Renè Magritte) 〈偉大的風格〉(Le grand style) 1951/2004 石版畫
右: 米羅(Joan Miró) 〈Mourlot版畫工作室紐約開幕紀念版畫〉(Poster for the Opening of the Mourlot Atelier in New York) 1967 石版畫
圖片來源:Art Karlsruhe官方網站、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開圖庫(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曜畫廊藏品
參考書籍:《閱讀歐洲版畫》劉興華著,臺北,三民書局,2002
典藏ARTouch.com刊登版:參加國際藝術展會,除了賣作品,還有什麼可能性? 在德國卡爾斯魯厄的花叢中,飛進一隻來自臺灣的紙蝴蝶:現場、行為、集體創作——期間限定的滿牆紛飛
曜畫廊 Gallery de sol
座落於頂級經典的文華東方酒店內,定位在強調藝術史研究的學術性藝廊,致力於推廣版創藝術作品。